发布时间:2025-10-16 23:48:41    次浏览
《儒家养生大道》点击音频,即可聆听(播讲者:杭凯) 王阳明不仅讲心之本体的理论,也讲要有实际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本体,去主动地发现错误,纠正错误,这就是他富于行动力的一面。王阳明对心之本体的追认要求说到做到,知道做到,理解到做得到。不是纯知识,而是知行合一。不像我们今天有的时候,本来心里厌恶的,因为责任等原因,还得赔着笑脸;本来非常喜欢的,因为舆论等压力,不能不假装不屑一顾;本来知道那样做不合规范,因为潜规则、从众等理由,也都那样去做……“知道”和“做到”相差十万八千里。而王阳明则把知识和行为看作是一回事,真正做到知行合一。《周易》说:“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,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。”王阳明贯彻这一思路,他说:“经,常道也。其在于天谓之命,其赋于人谓之性,其主于身谓之心。心也,性也,命也,一也。”说白了,就是天道、地理、人事、人心、人性都只是一个东西在不同方面的落实、体现,本来就是一个本源,自然就应该是一致的。那这个同一的、根本性的东西是什么?用王阳明的话来说,就是“良知良能”。“良知良能”又是什么东西呢?王阳明这么解释的:“良知即是易,其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济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此知如何捉摸得?见得适时,便是圣人。”“良知”就是易道啊,它的本质就是善于变化。那这个变动不居的易道(良知),总得有点规律吧,所以接着王阳明说“见得适时,便是圣人”。变的那个关键点就是要“适时”,适时了你就也能成为圣人。怎么算是“适时”?这就要说到王阳明的《周易》养生了。王阳明有一个《修身歌》:“饥来吃饭倦来眠,只此修元元更元。说与世人浑不解,却于身外觅神仙。”饿了就吃饭,疲倦了就睡觉,这就叫“适时”,“适时”了就算“良知”,就算通了易道,自然也就是养生了。这还不简单吗?多幸福啊,想睡了就睡,想吃了就吃。可是,别忘了,“适时”也有不舒服的时候。比如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说:“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,唯生死一念尚觉未化,乃为石郭自誓曰:吾唯俟命而已。日夜端居澄默……”他觉得自己得失荣辱都看开了,唯一还对生死没有看明白,于是把自己关禁闭,日日夜夜地端坐在石头小黑屋里,沉默不语,反复探求最根本的道(良知良能),发誓不弄清楚就去死!后人以为王阳明静坐格物是养生法门,这没有错,王阳明也承认“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”。但关禁闭不一定舒服,“适时”是道,也可以不舒服。王阳明的学问最终是要有作为的,也就是《周易》的“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”,“饥来吃饭倦来眠”说的是心态,之后还要成德为行。即内求本性里的“良知”之后,还要落实到行动,进德修业,振民育德。到此我们可以看到,内省、慎独、静坐也都可以看做致良知的具体方法,是行的一部分。层层剥茧下来,要达到致良知,就是知道善恶,并且能持善去恶才是儒家的真功夫,也是非常难的,要时时提醒自己什么对什么错,并且把错误的念想及早剔除,而且要剔除干净,这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。我们学习儒家的智慧并不是为了知道了解而已,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,服务于我们的社会,能够给我们提供具体的帮助。如果单单是知道了,却不去践行它,那又有什么意义呢。知道运动可以维护健康,可是运动的时候身体并不一定舒服,可能让人浑身酸痛,气喘吁吁,于是便开始贪图安逸,这就失掉了良知,没有知行合一了。 本文系张其成先生原创,转载请注明。“腾讯新闻”“天天快报”不显示音频,请点击文章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或关注公众号“张其成”(zhangqicheng69)聆听。 【张其成国学基金】与您分享中华国学、国医、国艺、国粹更多精彩。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,即可关注噢~